初夏时节,我们从泸州出发前往合江县石龙镇砖房村,一路山清水秀,退耕还林后的山村满目苍翠,一派“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的清新景象。 务农、自主创业、打工……走上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之前,李登银先后从事过许多行当,年轻时的他为了把家里的日子过好,浑身充满干劲,是村民眼中公认的能干人。1997年,外出打工的他为了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选择了回到家乡创业,同年,因为能吃苦,有想法,他被选为社长,并在社长的位置上一干就是12年,2009年,他当选为砖房村村主任,2016年被选举为砖房村党支部书记。20多年来,李登银在家乡的土地上,带领乡亲们一步一步把党的好政策变成强村富民的生动实践,砖房村这个位于泸州和重庆江津交界处的小村庄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改善民生,造福乡里 “砖房村海拔近800米,属于山区,水资源严重缺乏,,一到旱季,山上的村民基本饮用水都要靠从山下拉上来。”李支书说:为了解决饮用水的问题,他开始为村里找资金、拉项目,在他的不断努力下,2014年,砖房村建起了自来水站,全村装上了自来水,解决了祖祖辈辈吃水难的问题。 水的问题解决了,接来下便是道路了。90年代,处于山顶上的砖房村只有一条外出的路,凹凸不平、坑坑洼洼、从最近的石龙镇打摩的到山上都需要50元,并且没人愿意去,这样的一条泥泞路给村民出行造成了严重的困难。到路该怎么解决?李登银陷入了思考。 2015年,李登银联合村“两委”组织村民捐资捐款,加上国家扶持,共筹集资金300余万元。有了资金,他带头与村民们一起投工投劳,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修通了这条近10公里的出村水泥路,初步解决了村里人的出行问题。 打造特色农业,助力脱贫攻坚 砖房村地处大山深处,这里的村民一直有种植小籽红皮花生的历史,李登银任村主任以来,通过不断的考察,于2014年成立了合江县富硒红皮花生专业合作社,通过规模化的种植红皮花生,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农产品。目前专合社红皮花生面积种植达到300多亩,2019年产量8万余斤,专合社的成立,不仅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也解决了部分村民脱贫走向幸福生活。 村民李双能,因为家贫媳妇离开他走了,丢下一个娃娃在家,为了照顾孩子,李双能只能留在家里务农。专合社成立以后,他自己种植了几亩地的花生,村里也安排他到专合社帮忙做事,一年将近万元的收入,让李双能一家彻底脱了贫。 68岁的魏仕真因为女儿患精神病,女婿又不幸离世,留下两个外孙女跟着她,一家老的老,小的小,还有一个病人,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李登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让这个不幸的家庭尽快脱贫,他积极向各界成功人士争取资金并向上级争取特困补助资金,每年一万余元;长期对两个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了解帮助,帮助他们发展种植花生、养猪,每年收入1万余元。有了这些收入,魏仕真一家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了。 “李支书是我们的好支书,他当村支书这些年来,村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现在的砖房村变得原来越好,越来越干净了,这和李支书的辛苦工作是分不开的。”魏仕真激动地说。 在李登银的努力下,村里其他的贫困户如李军、杜文田、李华书等也相继脱了贫,昔日的“穷山村”已然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村美水净,人人和谐的美丽乡村。 不忘初心,深耕家乡热土 2016年,李支书经过多方考察,根据砖房村的地理特点,引进了高山红心猕猴桃,目前,猕猴桃种植面积已经有50多亩。“去年我们的红心猕猴桃一经推出市场,就非常受欢迎,口感好,个头适中,并且我的猕猴桃从不使用化肥,是真正的有机水果。”李支书说,接下来,他们还将扩大红心猕猴桃的种植面积,把它打造为砖房村的特色农产品。 每到逢年过节,也是李支书繁忙的时候,他四处筹集资金慰问村里的贫困户、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病人等弱势群体。“实在筹不够就自己掏腰包出一部分。”李支书说:“都是乡里乡亲的,逢年过节大家帮扶一下是应该的,作为村里的领头人,我现在家庭条件也还可以,更应该义无反顾这样做”。 熟悉李支书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个习惯,就是不论冲锋在劳动一线,还是参加各种会议,都要穿着白衬衫,整洁的白衬衫上,一枚中国共产党党员徽章闪闪发亮!他说:“这枚党徽提醒我,时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别人看来,村支书是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七品芝麻官”,但李登银对此却有着不同的认识。他说:“村支书虽然官职小,但他承担的责任却是重中之重。作为村支书,要把全村人的事当做自己的事,要详细了解每一个村民的情况,尤其是贫困户的情况,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他们脱贫。村支书是一份良心工作,我会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砖房村。”
在村委会,一位男子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办公桌上的各种表册之间,时而忙着翻阅手边的资料,时而在纸上圈圈画画,他就是砖房村党支部书记李登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