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火红的年代,总有这样一群探索者,即使路途遥远,他们也从不畏惧。
他们胸怀祖国,攻坚克难;他们开拓创新,敢为人先;他们团结协作,淡泊名利;他们无私奉献,甘为人梯……他们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排头兵,他们是——科技工作者。
由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市科技和人才局共同开展的2021年寻找泸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活动,经广泛发动、层层推荐、资格审核、专家评选、主办单位审议、公示公告等程序,共评选出10名首届泸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
5月30日,我们迎来第五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缤纷五月,万木争荣。在这最美的季节,让我们向首届泸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致敬,向我市广大辛勤付出的科技工作者们致敬!
江涌:西南医疗领军人才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院长
江涌长期致力于脑血管疾病及颅脑创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他所负责的神经外科脑血管病专科研究项目入选国家发改委“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医院在川南地区首先应用复合手术室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在西南地区率先应用经眶上外侧动脉瘤夹闭术。
他注重国际学术交流,推动西南医科大学与德国国家癌症研究中心共同成立“细胞与分子病理学联合实验室”,研发“脑卒中远程急救医疗平台”,提高了西南地区脑血管疾病的诊治水平及教育科研水平。他注重研究生培训培养,10余名硕士研究生、3名博士生顺利毕业。
由于医教研贡献突出,江涌先后获四川省卫生健康领军人才、四川省卫健委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临床技能名师及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天府名医。
熊洪:最美暖心白衣天使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长
在同事心中,熊洪是拼命三郎;在病人眼里,她是患者的暖心“天使”;在地震救援、抗击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她是最美的逆行者。
熊洪先后被评为“健康四川——大美医者”,被西南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护士”和“十佳护士”。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作为革命烈士后代、共产党员、呼吸与危重症专科护理人员的熊洪,第一时间投入了抗疫工作。
她不舍昼夜开展病症会诊,以及各类线上线下培训,确保前往一线抗疫的人员掌握好专业知识和防护知识。
去年4月至5月,她作为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驰援非洲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被吉布提共和国总理亲自授予国家最高荣誉的“独立日骑士级勋章”。
除了临床工作,熊洪还从事教学科研。她带领科室护理团队开展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管理研究,近年来主持参与课题6项,发表论文近20篇。
李正权:创新创业导师
四川联众达信息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正权,一位在科技战线上奋斗了10多年的“85”后,从专利工程师到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内审员,再到创业孵化从业人员、技术经纪人,初心不改,一心致力于科技创新与服务,先后获得发明专利1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外观专利1件。
李正权和他的同事们致力于为泸州本土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持续提供科技服务,先后主持研发了“科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企业一站式服务管理平台”“联众达云账房财税管理云平台”等5项软件管理系统,取得了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并获实用新型专利9项。
作为一名科技服务的工作者,李正权始终保持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在为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服务时,总是深入调研,帮助企业解决科研项目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协助企业完成申报材料的编写,提出整改方案和意见,客户满意度达100%。
杨红茹:抗“瘤”专家
泸州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20年来,杨红茹一直致力于肿瘤治疗与研究,医教研齐头并进,在与肿瘤斗争的路上,成为研究和治疗恶性肿瘤专家。
2018年,杨红茹在全球肿瘤放疗领域最权威的杂志上发表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治疗的研究成果,得到国际放疗界专家一致认同,并应邀赴美参加世界放射学和肿瘤学大会作经验交流,研究成果作为《中国鼻咽癌放射治疗指南》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
她参与的研究课题《药物缓控释及靶向制剂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恶性肿瘤分子靶向和免疫治疗的应用基础研究》获得四川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此外,杨红茹还承担了国家、省、市级多项科研课题,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20余篇。
作为泸州市人民医院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一年多来,在她的带领下,泸州市人民医院对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达到了省内先进水平。
李申学:科技养出致富鱼
江阳区江北特种水产养殖专业技术协会理事长
1981年退役回乡后,李申学便一直致力于特色水产养殖研究,成功掌握青波、胭脂鱼、岩鲤、白乌鱼等长江珍稀鱼类的人工养殖技术。
2000年4月,李申学成立江阳区江北特种水产养殖专业技术协会,以“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当地群众规模化养殖,实现周边养殖5000亩,带领群众走上了致富路。
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他还带头捐资新修堰塘、硬化公路,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在他的帮扶下,12户40人精准扶贫户全部脱贫。
李申学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他所在农技协被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所在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李永峰:以创新致匠心
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纤维素公司副总经理
李永峰潜心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是新型高分子材料领域纤维素醚化工的年轻代表。
作为技术负责人,他承担了泸州北方化工年产1000吨乙基纤维素建设项目的科研论证、工艺研发、设备选型、工程设计和施工建设,组织完成了生产线试车操作规程的编制、自控操作程序的编写和控制系统的搭建、试车方案的制订,实现一次性投产成功。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水平最高的乙基纤维素生产线,实现了产品在电子浆料、光学膜等高端领域的销售,打破了国际竞争对手的垄断。
2014年以来,李永峰组织开展研发项目30多项,完成四川省科技成果鉴定1项;获评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得全国质量创新大赛QIC-Ⅳ级技术成果1项。他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展示了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风采,诠释了新时代工匠精神。
沈毅:一酒一世界
郎酒股份公司副总经理
沈毅出生于美酒河畔的酱香酒谷,躬耕于酱香型白酒世界,传承和创新工艺技术,成为郎酒传统酿制技艺传承人。
2006年,26岁的沈毅在国家级白酒评委换届选拔中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国家级白酒评委。沈毅先后在行业权威期刊发表《论酱香型白酒酿造时令的科学性》《低度酱香郎酒生产工艺研究及展望》等数十篇专业学术论文。
主研完成的“一种酱香型调味酒的生产方法”“一种酱香型白酒酿造中的糊化工艺”“酱香型配制酒及其制备方法”等项目取得发明专利,发表技术论文20余篇,为探索白酒酿造机理和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思路。
在做好专业技术和科研创新的同时,沈毅不忘传统酿造技艺的传承,领衔创建了四川省沈毅劳模创新工作室和四川省沈毅酿酒师技能大师工作室,先后培养出国家级和省级白酒评委、品酒师、酿酒工程师等技术人才160余名。
徐富贤:毕其一生独善一事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研究员
徐富贤,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长江上游水稻栽培岗位专家,国家“十三五”重大专项“四川水稻多元复合种植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负责人。从1985年7月工作至今,他把30余年光阴奉献给了水稻栽培研究。
1985年以来,由他主持或参与主持的国家、省(部)、市重大项目或课题多达20余项。他针对丘陵冬水田稻区存在的突出问题,先后开展了160余个田间试验,研究集成了冬水田杂交中稻(再生稻)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实现两季降耗增产,并进行了大面积应用示范。
他累积开展水稻旱育秧、水稻强化栽培、再生稻高产技术及川南杂交中稻高产高效的理论与实践等技术培训与报告会100余场次,培训8000余人。
他先后以第一作者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120篇,获国家授权专利4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多次荣获四川省农科院优秀科技人才奖,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全国“丰粮工程”先进个人。
薛正楷:科研路上永不言弃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郎酒学院教师
将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薛正楷的毕生追求。薛正楷自2013年进入泸州职业技术学院郎酒学院任教,就与酿酒微生物研究结缘,为白酒品质提升作出了极大贡献。
他带领团队专注于酿酒微生物分子代谢及应用和白酒风味物质的产业化研究。历时一年半,从老窖泥中提取高效发酵己酸菌,做了9000余个色谱样品,成功筛选出高产发酵菌株,为后续优化和分子选育高产发酵菌株创造了条件。
他独创“从白酒单体风味物质品评到白酒标准酒品评”的教学方法,撰写了《中国白酒品评与勾兑技术》一书,还反复实验配制不同浓度、不同风味物质的不同酒体组合,用于学生感官品评。
他的学生连续两年斩获酒博会“寻找民间好舌头”大赛冠亚军。薛正楷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撰写学术专著1部;获授权专利近20项,开发推广浓香型和酱香白酒增香曲各1款、选育高产高抗性产己酸菌工程菌1株。
赵剑春:不负韶华不负梦
泸州北方化工有限公司科研所研究室主任
赵剑春,“80”后,自2010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国防工业相关科研技术设计、开发研究和管理,参加了多项科研项目,为公司发展产品品种、创造经济效益作出了突出贡献,荣获“兵器工业技术能手”和“兵器工业青年技术能手”称号,并先后四次荣获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
11年来,赵剑春坚定信念,上下求索,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产品订购任务及研究工作,负责的多个项目实现新突破,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受到单位领导、同事及外部合作单位的普遍认可和好评。在赵剑春的青春岁月中,没有豪言壮语,但他不负韶华不负梦,为国防军工默默奉献最美好的年华。
向最美科技工作者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