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字拆开,便是人在草木间。
早晨6点,55岁的罗国芬从马嘶苗族乡茶园新村聚居地出发,步行1小时到茶山采茶;6点45分,同心村的杨会在茶山生产便道上停下摩托车,换好衣服准备除草;7点,家住茶园村的刘艺敏推开窗户,看见满山云雾,满目苍翠,心情舒畅……
在一个有着悠久种茶历史的纯农业小镇——古蔺县马嘶苗族乡,高山云雾间藏着实现乡村振兴的“金叶”。
高山云雾出好茶
清晨的雾没有散尽,连片的茶山上飞鸟自在鸣叫。半山腰上,新羽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今年刚落成的茶庄在青山掩映中,散发着古朴的味道。古蔺县八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刚匆匆赶来,他说,明年的收购计划还得再扩张。新羽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包了400亩茶林种植,今年已产出2000多斤春茶,杨刚负责销售,半年不到,目前只剩40%的库存。
“高山云雾出好茶,建新青茶是出了名的。”杨刚是马嘶苗族乡土生土长的人,熟悉茶叶收购与销售。在区划调整以前,产茶的柳沟村曾叫建新村,因气候温润多雾和有适合茶叶生长的白岩沙土,历来盛产茶叶。据清嘉庆年间立于古盐道旁的“贡茶碑”记载:“建新青茶,渡船经古蔺出川,畅销各地,年年岁贡。”也有记载,明朝奢香夫人做贵州宣慰使时曾用建新青茶作为贡品进献给明太祖朱元璋。
历史传承,马嘶苗族乡茶叶种植主要分布在茶园村、柳沟村。现有茶林1万余亩,有新寨、大坪子、路瓢、民政、蚂蝗田、鹦鹉山、大营坡等7个规模茶场。而新羽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则主要经营民政茶场。
“我们乡有1.35万人,其中一半的人都从事着与茶相关的工作。”马嘶苗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马跃勇对茶产业发展寄予厚望。在“十四五”期间,马嘶苗族乡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中最重要的“一核”就是茶产业发展。
作为新羽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伙人之一的魏华林,从小在茶园村长大,学了一手炒茶功夫。“我爷爷种茶,父亲种茶,如今我还种茶。”但是他种茶,不想像父辈一样散户散种,他想通过扩大规模和提升品质,提高茶叶“含金量”。今年,他的专合社出产的“萌芽”春茶,卖到1800元一斤,全社春茶1—4月销售额为140万元。
“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新羽茶叶种植合作社和农户们尝到甜头,有专人负责技术指导、统一销售的模式,茶叶变成了“金叶” 。
多彩茶林富农家
在茶园村茶林里,人工采茶每采五天便休息五天。5月13日恰逢采茶日,记者看到,采茶人手指翻飞,嫩叶便被纳入了腰间的竹篓。脱贫户罗国芬原是鑫和村村民,以前靠种庄稼为生,自从有专合社招工,她便赶来应聘采摘茶叶。春茶繁忙时节,一个月能挣4000块钱。采茶技术更娴熟的杨厚菊,繁忙季节一月能挣6000元,“以前在广州打工,现在不出去都能挣钱。”即便与人搭话,她的手上功夫也一刻不停。
在茶林小道的另一端,来自同心村的杨会手里拿着割草机认真作业,“突突突”的机器声淹没说话声。以前打零工,她烤过烤烟、搬过砖,去年起,她专职在专合社割草,每月割草20天,采摘茶叶10天,算下来一月能挣5000元。“累是累点,但我感到很幸福。”杨会关掉割草机,朴实地笑开成一朵花。
“茶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就业作用明显。”马跃勇感叹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脱贫攻坚,带给山乡的巨大变迁。“十三五”期间,全乡通村硬化道路119.4公里,新改建生产便道251公里。2018年,还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建成茶叶加工车间1250平方米,茶叶展销中心750平方米,全乡茶叶年加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今年,预计茶叶总产量约20万斤,产值近6000万元,解决500人就业。
在发展规划上,马嘶苗族乡正在对茶叶基地进行高标准升级,除了对老茶场进行改造外,预计用两年时间新发展规模茶林6000亩。同时有个“七彩”规划:在茶叶品种栽种上彩色布局,今年已在茶林步道种植红枫、樱花、桃花、李子树等20万株。其次,乡上将进行统一品牌打造,积极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加强一三产业联动发展,走农旅路线。
“‘生态’是马嘶最好的招牌。”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行乡村振兴,马跃勇相信绿色康养生态的环境能带给马嘶未来更大更好的发展。(泸州日报 )